酥香记
闽南之地,向来不乏奇人异事。有\"海上花园\"之称的厦门,更是藏龙卧虎。街巷之间,常闻异香扑鼻,循香而去,往往能觅得些稀奇古怪的吃食。其中有一种点心,看似寻常,却暗藏玄机,这便是厦门馅饼。
这馅饼,初看不过是个圆饼,外皮金黄,内里绵软。殊不知,这小小一块点心,竟藏着百年沧桑。我尝闻老厦门人言,此物来历不凡,与那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颇有渊源。想当年,郑氏军中缺粮,厨子灵机一动,将绿豆与猪油和作一处,制成酥饼充饥。将士食之,精神大振,竟一举收复失地。此说虽未必尽实,却也道出了馅饼的几分英雄气概。
后来这军中干粮,竟渐渐流入市井。光绪年间,有邓姓夫妇在鼓浪屿开设\"庆兰斋\",将街头叫卖的粗陋点心,琢磨成了精致茶食。那邓氏夫妇,想必也是\"咬得菜根\"的人物,竟能将这寻常点心做得如此出神入化。及至后来,十七家糕点铺子合并一处,各家秘方融会贯通,这\"鼓浪屿馅饼\"的名号,便愈发响亮起来。
展开剩余59%说起这馅饼的制作,更是令人叹为观止。面粉须是山东所产,猪油要取二层肥膘。擀面师傅的手艺,须得\"如履薄冰\",将面皮擀得薄如蝉翼,却又要在烘烤时\"火中取栗\",使饼皮金黄酥脆而不焦糊。那馅料更是讲究,绿豆需用泉水浸泡八小时,蒸熟去壳,研磨成沙。糖膏的熬制,更要\"如临深渊\",火候稍差,便失了那\"入口即化\"的妙。
厦门人吃馅饼,也颇有讲究。甜者配铁观音,咸者佐工夫茶。老厦门人常说:\"一壶茶,两块饼,半日闲。\"这馅饼簌簌落下的碎屑,竟成了品茗时的雅趣。更有甚者,每逢佳节,必要以馅饼上供,取其\"团圆\"之意。海外游子归乡,也总要带上几盒,以慰乡愁。
近年来,这馅饼竟也\"与时俱进\"。有加椰丝的,有放黑豆的,还有那莲蓉蛋黄的,花样百出。更有人研制低糖配方,说是要\"与时俱进\"。不过在我看来,那最地道的,还是那绿豆沙馅的老味道。
去年,\"鼓浪屿馅饼制作技艺\"入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那传承人曾师傅,仍坚持手工擀皮、古法熬馅。在这机器轰鸣的时代,能守住这一份\"指尖温度\",实属不易。
如今的中山路上,馅饼店铺林立,成了游客必买的伴手礼。米其林指南里,也将它列为东方甜点代表。这小小馅饼,从战场到茶桌,从市井到殿堂,竟也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路。
人生百味,不过如此。愿这承载着闽南风韵的酥香,能继续飘香百年。
发布于:山西省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