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河与渤海交汇的东营孤岛镇,空气里常年浮动着一种特殊的醇香。走进共青团路158号的山东欣马酒业厂区,“欣马酒(马场酒)”老窖池正吞吐着粮醅,袅袅的酒气弥漫,浓浓的酒香氤氲,这里封存着一段跨越七十余年的军垦酿酒传奇。当地人口中的“马场酒”,虽官方注册名为“欣马”(1988年3月),却始终以这个带着马蹄声的名字,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当代寓言。为了守护这份深入人心的品牌记忆,企业于2005年4月注册了“马场”商标,2005年5月注册了“军马场”商标。“马场酒”这一承载军垦记忆的民间符号,最终通过商标注册升华为品牌资产,既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集体情感,也完成了从地方记忆到文化符号的价值跃迁。
故事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黄河滩涂。孤岛林场的职工们砍下甜高粱秆,土灶铁锅熬煮出第一锅清冽的白酒,淳朴的散酒装在各种容器里送往垦荒者的地窝子。1963年济南军区军马场成立,酒坊被纳入军工体系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。当1973年黄河改道淹没旧窖池,酒坊搬进军马场废弃营房时,谁也没料到这些夯土窖池会成为品质图腾:军马饲料粮转化的酒醅,经黄河湿地特有的微生物菌群发酵,竟酿出“入口柔、余味长”的独特风味。
展开剩余72%“当年副业连的酒坊门口总排着车队。”老酿酒师李士华记忆犹新。1976年迁至马六连扩大生产后,所酿造的白酒仍优先供应部队,民间流传着“三斤花生换一杯马场酒”的暗号。这种稀缺性催生了奇特的品牌现象——百姓自发为无名好酒命名,“军马场酒”“马场酒”的称谓伴随酒香飘出营区,深深烙进东营人的集体记忆。
历史的醇厚不止于民间口碑。1990年盛夏,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视察酒厂,品评后欣然题词;五年后的槐花季,济南军区原司令员张太恒踏着满地香雪走进车间,饮罢新醅挥毫写下“欣马酒香,飘溢四方”。这八个醒目的题词凌空而立于欣马酒业办公楼顶端,与2016年发掘的50年代酿酒作坊青砖灶台,共同构筑起品牌的精神地标。
世纪之交的军企改革浪潮中,这个曾滋养过数万军垦战士的酒厂迎来蜕变。2004年1月17日,“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酒厂”正式改制为山东欣马酒业有限公司。2017年9月公司被山东省商务厅认定为“山东老字号”企业。
走进今日的酿造车间,时光仿佛在蒸汽中凝滞。酿酒老师傅仍遵循“轻、松、匀、薄、准、平”的装甑技术要点和沿传的“掌心测温法”传统经验判断发酵状态。五粮合理配比、精心制曲、红泥老窖池是欣马酿技的核心要素,保证了“欣马酒(马场酒)”几十年来始终不变的口感和风格,纵使模仿者想尽千方百计,却依然无法完全复刻它的灵魂滋味,“欣马酒(马场酒)”以独树一帜的酿酒技艺屹立于齐鲁酒林。
黄河水裹挟泥沙奔流入海,冲积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,也沉淀下历久弥新的酿造智慧。面对白酒行业新变局,这个承载着军旅血脉的老字号正开辟新战线。“欣马酒(马场酒)”系列带着黄河口湿地的春天气息走向市场。当消费者举起那杯标注“欣马”也唤作“马场”的美酒时,依旧能嗅到来自历史深处的马场酒香,饮下的不仅是纯粮精粹,更是一部用窖池写就的军垦史诗。正可谓:沧海沧田百年间,彪炳雄狮战荒原。播下酒种薪火传,至今欣马香两岸。
展望未来,欣马酒业将继续坚持"立足东营,辐射山东,放眼全国"的发展战略,积极快速地开拓市场。以实施品牌战略为主线,以推进标准化、规范化为基础,突出质量管理、技术创新、市场营销和文化建设等四大着力点,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认真践行“团结、诚信、创新、感恩”的企业核心价值观,求真务实,开拓创新,致力打造国内著名品牌和知名白酒企业,努力实现"百年欣马、世纪经典"的宏伟蓝图!
发布于:广东省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