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窗下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——这句古诗道出了科举考试的伟大意义,它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阶层流动的通道,还给无数寒门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。在那个时代,科举不仅是荣誉的象征,更是改变生活、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。今天,我们要讲述的这个故事,便是一个关于贫寒学子通过科举一举成名的传奇。
李蟠出生于江苏的一个普通家庭,父亲早逝,从小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。李母一直坚信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因此她极力支持李蟠读书,希望他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。为了让李蟠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,李母忍痛变卖了自己的嫁妆,才把儿子送进了学堂。生活的贫困并没有打垮母子俩,相反,李蟠越发努力学习,而李母则拼命织布绣花维持家中生计。尽管日子清贫,但母子俩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。
展开剩余77%在这个简陋的家庭里,李蟠的书写工具也极其简陋,墨水用完后,他便用灰烬自制“墨水”继续练习。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,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才华,李蟠一步步通过了县试、府试、院试,脱颖而出,击败了众多的竞争者。他的文章以气吞山河、笔走龙蛇的笔力闻名,仿佛蛟龙腾空,凤凰展翅,清新自然、不加雕饰,文章中的气质如天上仙人般超凡脱俗。
他的才华引起了许多官员的注意,这些官员见过大风大浪,自然看得出李蟠文章的非凡。于是,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李蟠的情况,心里早已认定:如果没有意外,李蟠一定能够顺利通过会试,进入殿试,说不定还能一举夺魁,名列前三甲,步入仕途。许多地方官员开始主动表示愿意资助他,送些礼物。然而,李蟠虽然年少得志,但始终不为世俗所动。他清风明月,不为荣华富贵所迷惑,面对官员的好意,他一一婉拒。
但李蟠毕竟出自贫困之家,家里实在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京城的路费。于是,他的母亲便为他做了一大袋馒头,并晒干了以备保存。这些馒头成了李蟠唯一的“旅费”,陪伴着他一路前行。李蟠带着这些干馒头,步行数月,终于到达了京城。幸运的是,他早早赶到,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以准备。他在这段时间里一边复习,一边卖字画谋生。每到晚上,他就在寺庙里歇息,肚子饿了就吃母亲做的馒头。
终于,到了会试的日子,考场上人山人海,熙熙攘攘。而在众多身着华丽衣衫的考生中,李蟠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——一身破旧衣衫,背着一个脏兮兮的袋子,袋子里装的竟是他母亲为他准备的干馒头。有人开始低声嘲笑:“这人看起来像个乞丐,一股子穷酸味。”李蟠听到后,转身面对嘲笑他的人,不卑不亢地说道:“不论是乞丐还是富家公子,都是平等地走进这个门参加考试。”说话的气度和镇定让那人一时无言以对。旁边的朋友悄悄拉了拉他,说:“看人家多有风度,可能考试比我们还好,还是少说话为妙。”
虽然李蟠身穿破旧,背着馒头,但他的精神风貌与气度却并未被外界的嘲笑所影响。当时的考官也没把他当作“异类”看待,经过简单的检查后,李蟠顺利地进入了考场。在接下来的九天九夜里,李蟠几乎没合眼,奋笔疾书,认真回答每一道题目,字里行间透出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。最终,他在考试结束时,满怀信心地交上了答卷。
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,李蟠继续卖字画为生。他的字如行云流水,风神洒荡,笔触遒劲有力,长波大撇,提顿起伏,意韵十足,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。终于,放榜的日子来临,李蟠一眼便看到自己的名字,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,心里满是喜悦和激动。
接下来是殿试的时刻,李蟠依旧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从容。在前往皇宫的途中,他特意在河边清洗了一下衣服,穿上干净的衣衫,依然带着那袋干馒头,准备进入考场。毕竟,把馒头留在庙里是不现实的,万一被偷了,李蟠根本没有钱去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。
殿试的现场气氛庄重而严肃,许多考生站在那里,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皇宫,而李蟠却显得异常淡定,带着他那袋馒头,潇洒地走过。进入大殿后,李蟠将袋子放在自己身旁,开始答题。不久,他便写完了试卷,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满足。
最终,李蟠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前三甲之中,他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评价。当皇帝问他:“如何将天下装进你的口袋里?”李蟠平静地回答道:“天下,其实就在我所携带的麻袋里。里面是十几个馒头,都是农民辛苦做出来的,养活的是百姓,这就是天下。”他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,也让皇帝深感敬佩。最终,李蟠一举夺得了状元的桂冠,春风得意,马蹄疾,长安的繁华从此属于他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